砥砺奋进谱新篇——2024年度全国移民管理工作综述
聚合力谋新篇——2024年度中管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述职会侧记
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发展 不断增强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深度关注丨强核报国

发布时间:2025-01-1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推动核工业高质量发展

强核报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中核集团漳州核电基地航拍。

 

中核集团漳州核电现场调试人员正在开展漳州核电1号机组调试工作。 中核集团 供图

  1月15日,中国核工业迎来创建70周年纪念日。

  铸国之重器,挺民族脊梁,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始终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座核电站,从“华龙一号”到“人造太阳”,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及强,走过了艰苦卓绝、光辉灿烂的历程,崛起为世界核能的重要力量。从东南沿海到祖国北疆,从雪域高原到戈壁荒滩,一代代核工业人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攀科学高峰、探索科学前沿,为我国实现从核大国到核强国的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从“开业之石”到大国重器,中国核工业在70年内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及强,孕育“两弹一星”精神

  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中国核地质科技馆里,陈列着一块并不起眼的灰黄相间的矿石,来访者总能被其底座上的四个字吸引目光——“开业之石”。

  1955年1月15日,这块铀矿石曾被送进中南海。就在这一天,党中央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平地起惊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一声声“东方巨响”背后,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核工业人血液中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仅仅9天后,便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谢绝恩师和同学好友的挽留,启程回国。1961年,当从苏联奉调回国的王淦昌听到必须隐姓埋名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我愿以身许国!”从此,王淦昌改名“王京”,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17年。1968年,郭永怀带着一份绝密文件从青海赶回北京汇报,飞机不幸失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完好无损地保护了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在70年历史中成为永远的丰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核工业作出系列决策部署,中国核工业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期。2015年1月,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续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中国核工业斩关夺隘,一路向前。

  2014年12月18日,中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快堆核心技术。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正式开始商业运行。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核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2024年5月21日,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大脑”——核电厂主控室正式启动投用。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数量共58台、位居世界第二,核电年发电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二,在建核电规模连续多年世界第一,核能产业规模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与此同时,核工业产业体系能力显著提升,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能力成倍数增长,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项目总设计师崔怀明表示。

  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华龙一号”形成国内首个完整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2025年1月1日0时17分,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中核集团第五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跨年夜里,新年的烟花爆竹和现场的欢呼声浪相互交织,在场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很激动。“漳州核电项目是从2007年启动前期工作的,一晃已经18个年头了,经过漳州能源人的接续奋斗,终于结出了果实。”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元明介绍,漳州核电1号机组每年可发电超100亿度,能够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年度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为福建南部地区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供应。

  同一时间,在距离漳州200多公里外的地方,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平稳运行,源源不断的电力从这里输出,点亮万家灯火。

  距离2021年1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已经过去了4年。回想起那个重要的时刻,“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记忆犹新:“我们团队站在东海的岸边,看着金色的阳光穿过云层洒向华龙,大家的眼眶都湿润了,那一幕就像是电影的慢镜头,我百感交集。”

  自主是中国几代核工业人的梦想。国内专利716件、国际专利65件、海外商标200余件、软件著作权125项、核心科研报告1500余篇以及海量的科技创新论文……“华龙一号”形成了国内首个完整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标志着我国已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设备国产化进程中,每一个部件的诞生都不容易。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蒸汽发生器总设计师张富源向记者讲述了研发背后的故事。

  作为连接核电站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系统的枢纽,蒸汽发生器是核电站不可缺少的主设备之一。蒸汽发生器由近万个零件构成,结构十分复杂,2010年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决定进行自主研发时条件很艰苦,经费不足,也没有试验装置。研发团队跑遍全国各地调研,终于在河南南阳石油开采油田,建造了利用油田产高温高压蒸汽做热源的国内首个大型、技术先进的汽水分离装置和管子支承板热态性能试验台架,开始了“ZH-65型蒸汽发生器”的试验。

  张富源回忆:“那时候是冬天,河南下着大雪,院里的研发团队租了一个集装箱当宿舍,住在油田试验装置旁边,方便进行试验。周围什么都没有,吃饭还得骑车到附近的小镇才能买到。为了不耽误油田正常的工作进度,我们的试验大多在半夜或双休日进行,以确保如期完成试验,取得关键试验数据。”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华龙一号”的研发过程中,中核集团联合国内200家制造企业,共同突破了411台核心装备的国产化,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全部实现了“中国制造”,“华龙一号”首堆工程国产化率达到88%,带动产业链5300多家企业,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为我国建设成为核电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华龙一号”不仅为全国输出源源不断的电力,更成为了一张中国外交新名片。

  中核国电漳州能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峰介绍:“目前‘华龙一号’在海外在运2台,在建1台,实现了国际批量化出口建设。”

  核能技术迎来多元化、高效化的发展新趋势,应用场景不断丰富

  在微观世界里,核燃料铀-235的原子核与中子发生撞击,铀-235的原子核裂变并释放出能量,这个过程叫作核裂变反应。两个原子核在极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被强行挤压在一起,聚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能量,这是核反应的另一种形式:核聚变反应。

  聚变能被认为是人类追求的理想能源,简单来说,就是在地球上建造一套核聚变装置,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反应,从而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将以最高1.5亿摄氏度的温度,承载人类这一炽热的梦想。

  “核聚变非常具有挑战性,新一代‘人造太阳’团队就是要去啃这些硬骨头。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去解决核聚变的关键问题,相信早晚有一天,聚变的能源将点亮万家灯火。”这是“中国环流三号”团队成员实现聚变能源的决心。

  核能向“新”,不仅在于核电领域,它还在医疗、农业、工业、环保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2024年12月30日,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我国规模最大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正式启用,镥-177、钇-90、镭-223、碘-125、磷-32、铼-188、钬-166、碳-14等8条医用同位素生产线全部建成。

  医用同位素是核医学诊断治疗的关键元素。比如,在日常体检中有一项“碳-14呼气试验”,用来检查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碳-14就是医用同位素的一种。目前,全球共有100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医学领域,其中30余种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医用同位素生产方式分为三种:反应堆、加速器、同位素发生器。这其中,反应堆的‘霸主’地位无人能及,80%以上的医用同位素由反应堆辐照产生。”核动力院医用同位素研发技术负责人张劲松表示,未来,该基地的产能将基本满足国内相关医用同位素市场需求,为建立医用同位素自主保障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也能将国内医用同位素药品价格降下来,让更多的人用得上、用得起。

  在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基地,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产生的工业蒸汽源源不断地输向20多公里外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驱动那里的工业马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天然铀生产基地……从南至北、自东往西,核技术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核工业既是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也是催生产业变革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的前沿阵地。新征程上,中核集团将充分发挥国家核科技工业主体作用,解放思想,砥砺奋进,担当作为,以核工业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成果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法治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